深圳市政协:文化产业需规避低水平同质化盲目发展

2018年06月21日 15: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市政协召开六届四十一次主席会议

  20日,市政协召开六届四十一次主席会议,举行“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深圳文化品牌建设”专题协商会。市政协主席戴北方表示,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齐心协力推动深圳文化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

  市领导李小甘、吴以环、陈倩雯、王璞、张晓莉、王大平参加活动。

  今年,市政协组织50多名市、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深圳文化品牌建设”为主题,从“加强文化人才驱动,打造文艺精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质量,品牌引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品牌建设”等方面,聚焦近年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有明显短板。为此,调研组提出了深圳要重点通过加强观念创新、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精品工程、品牌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多渠道推介城市形象及优化文化人才环境等综合打造我市文化品牌的6个方面25条建议。

  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们根据调研所得,纷纷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建言。

  戴北方高度评价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成就。他说,深圳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成就,文化发展的支撑功不可没;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深圳的文化创新发展。戴北方表示,当前,深圳要进一步打造好现有的文化品牌,使之更有亮度、温度、知名度,更有凝聚力。要进一步推动深圳文化繁荣兴盛,为增强城市软实力做贡献。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让文化人才在深圳能发挥所长。

  李小甘对市政协连续三年就我市文化发展进行专题协商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深圳全面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不断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谋划长远、创新发展。当前,深圳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正在抓紧制定行动方案,努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创意先锋城市。行动方案将全面吸纳委员们的建议和意见,把大家的智慧转化为推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

  吴以环说,全市文化战线要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加以推动落实,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创新能力和打造文化品牌能力,同心协力把深圳的文化发展得更好,让创新之路走得更远。

  委员建言深圳文化创新品牌建设

  

  市政协“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深圳文化品牌建设”专题协商会。

  20日,在市政协“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深圳文化品牌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分析了当前我市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产业、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文化产业需规避低水平同质化盲目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市政协委员尹昌龙代表调研三组发言时认为,我市文化产业附加值还需提高,同时,文化产业品牌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18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企业中仅有3家入选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发展差距明显,部分企业水平偏低。而在2017年度文化出口十强企业中,以LED显示方案的供应、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就有4家,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且整体而言,深圳文化创意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或占据产业链中高端位置的较少,竞争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此,尹昌龙建议,深圳要立足特色、发挥特长,主动规避低水平同质化的盲目发展,在规划布局上一方面坚定培育优势行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移动互联网等品牌,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龙头项目;一方面及时开辟蓝海行业,加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在细分市场中探索新的业态和模式,推动形成符合深圳气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群。“要引导产业资源、市场有序集中,从顶层设计上减少恶性竞争与自我消耗,推动品牌园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为打造特色品牌群创造优渥条件。”尹昌龙说。

  另一方面,尹昌龙提出,在内容生产方面,要立足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升级的趋势,直面快速放大升级的文化消费,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市场化发展与商业化运作。逐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深化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结合,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要强化创新引擎,打造‘中国文化硅谷’。”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柳光敏提出,要探索利用高科技产业的创新经验,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在数字网络时代,探索路径,深化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等其他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的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不断创造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通过融合,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和模式创新,打造‘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硅谷’的建设。”

  建立科学的文艺人才评价机制合理的报酬机制

  柳光敏代表总调研组发言时提出,我市文化发展面临着人才结构性短缺,对人才吸引力下降的问题,尤其高层次人才缺乏:“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较大,但较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现有文化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创意研发和制造环节人才较为紧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美术类工作者,懂文化和经营的人才少。”与此同时,生活成本高与薪酬偏低,也导致我市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高端人才仍然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市文艺精品生产的关键性因素。解决高级文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问题迫在眉睫。”市政协委员梁宇认为,目前,我市引进和留住高端文艺人才的政策环境尚待完善。“在市委市政府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里,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文化艺术、人文社科等领域的政策。与科技、教育、金融等领域相比,文化人才的引进、扶持政策及培养力度相对较弱。”他引用了一组数据支持他的观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深圳在2015-2017年引进办理入户的文化类专业人才约3.5万人;2017年人才引进整体数量为23.37万人(不包括留学生、博士后和公职人员引进),其中文化人才仅占约5%,明显滞后。

  “要建设我市文艺人才高地,需要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方面下足功夫。” 梁宇建议,要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应该出台文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相关政策。高端文艺人才是特殊型人才,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型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及科学的文艺人才评价机制、公平的职称评定机制、合理的报酬机制、有效的奖励机制、流动配置机制等,为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建立制度保障。”梁宇认为,我市应实施灵活而有效的激励措施,制定高端文艺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高端人才津贴补助制度,推行“贡献与待遇相结合,影响与利益相结合”的做法,并设立高端文艺人才创造基金和贡献奖励专项经费。

  在人才培养方面,柳光敏建议,早日着手在本地高校增加开设创新类文化艺术、文化产业专业课程或者建设相关高等院校。市政协委员姜华则建议,要支持粤港澳各类院校和机构在文化理论研究、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对于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回应称,深圳文化人才引进的“1+6”办法正在研究当中,包括文化人才、艺术人才、体育人才、社科人才等,都将推出详细的规定。

  留住城市文化根脉为文化软实力加分

  “越是发达和先进的城市越有‘文化寻根’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使社会发展获得历史文化的支撑和持续的动力。”市政协委员黄玲表示,深圳要率先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必须要重视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加分。

  黄玲认为,我市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立法工作缺位、缺乏顶层设计、专项资金太少、活化利用力度不够等问题,这就导致我市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以古村落保护为例,黄玲说,调研组发现,我市大部分村落现已变身为城市街区、社区或城中村,仅在2017年,全市10个区(新区)有600多个城市更新与旧村改造项目在实施进行,众多自然村落被拆迁被改造。“这样,传统文化传承也就失去了重要载体。诸多传统习俗、传统庆典,快速走向消亡。”

  为此,黄玲建议,要加强立法,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督查机制,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绩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基金,给予资金保障。此外,黄玲建议,在重大文化设施规划中有计划地规划建立一个能集中展示深圳优秀传统文化的设施,如深圳非遗文化陈列馆、深圳非遗文化大舞台等,一方面为国内外友人了解深圳传统文化提供欣赏的窗口,另一方面为深圳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展示的舞台。

  市政协委员王岚则建议,在深圳市委党校、市民中心、图书馆、艺术馆、院校等场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深圳讲堂”系列活动,依据不同的受众开设不同主题的公共讲座,充分发挥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帮助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

  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财政投入不足,数量、质量还不够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不畅、辨识度不高……市政协委员张岩代表调研四组指出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图书馆投入为例,张岩表示,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平均每家图书馆经费投入达1600万元/年,而我市每家街道、社区图书馆的经费则仅有7.6万元/年,差距较大。

  为此,张岩建议,出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坚持区域统筹、均衡布局、创新品牌、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等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基础配套等因素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短板,针对原特区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重大民生工程推进机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深圳的地标大多是千城一面的商业高楼,并非有个性的艺术建筑,因而也就缺失了唯一性。”南科大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说。对此,柳光敏也持相同意见:“要增强城市文化地标意识,规划建设一批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化设施。”柳光敏建议,抓紧研究相关方案,重点规划建设歌剧院、设计艺术馆、自然博物馆、改革开放展览馆、海洋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前海也预留出充足的文化发展空间,争取早日打造一批新的具有国际标识的重大文化设施带。

  行“贡献与待遇相结合,影响与利益相结合”的做法,并设立高端文艺人才创造基金和贡献奖励专项经费。

  在人才培养方面,柳光敏建议,早日着手在本地高校增加开设创新类文化艺术、文化产业专业课程或者建设相关高等院校。市政协委员姜华则建议,要支持粤港澳各类院校和机构在文化理论研究、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对于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回应称,深圳文化人才引进的“1+6”办法正在研究当中,包括文化人才、艺术人才、体育人才、社科人才等,都将推出详细的规定。

  留住城市文化根脉为文化软实力加分

  “越是发达和先进的城市越有‘文化寻根’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使社会发展获得历史文化的支撑和持续的动力。”市政协委员黄玲表示,深圳要率先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必须要重视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加分。

  黄玲认为,我市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立法工作缺位、缺乏顶层设计、专项资金太少、活化利用力度不够等问题,这就导致我市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以古村落保护为例,黄玲说,调研组发现,我市大部分村落现已变身为城市街区、社区或城中村,仅在2017年,全市10个区(新区)有600多个城市更新与旧村改造项目在实施进行,众多自然村落被拆迁被改造。“这样,传统文化传承也就失去了重要载体。诸多传统习俗、传统庆典,快速走向消亡。”

  为此,黄玲建议,要加强立法,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督查机制,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绩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基金,给予资金保障。此外,黄玲建议,在重大文化设施规划中有计划地规划建立一个能集中展示深圳优秀传统文化的设施,如深圳非遗文化陈列馆、深圳非遗文化大舞台等,一方面为国内外友人了解深圳传统文化提供欣赏的窗口,另一方面为深圳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展示的舞台。

  市政协委员王岚则建议,在深圳市委党校、市民中心、图书馆、艺术馆、院校等场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深圳讲堂”系列活动,依据不同的受众开设不同主题的公共讲座,充分发挥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帮助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

  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财政投入不足,数量、质量还不够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不畅、辨识度不高……市政协委员张岩代表调研四组指出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图书馆投入为例,张岩表示,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平均每家图书馆经费投入达1600万元/年,而我市每家街道、社区图书馆的经费则仅有7.6万元/年,差距较大。

  为此,张岩建议,出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坚持区域统筹、均衡布局、创新品牌、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等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基础配套等因素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短板,针对原特区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重大民生工程推进机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深圳的地标大多是千城一面的商业高楼,并非有个性的艺术建筑,因而也就缺失了唯一性。”南科大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说。对此,柳光敏也持相同意见:“要增强城市文化地标意识,规划建设一批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化设施。”柳光敏建议,抓紧研究相关方案,重点规划建设歌剧院、设计艺术馆、自然博物馆、改革开放展览馆、海洋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前海也预留出充足的文化发展空间,争取早日打造一批新的具有国际标识的重大文化设施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深圳市政协:文化产业需规避低水平同质化盲目发展

2018-06-21 15: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