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遗产传播打开大门

2018年06月12日 08: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奚牧凉

  原标题:遗产传播打开大门(文化只眼)

  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近年来,国内传播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举措和成绩颇为可观,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引发公众密切关注,到考古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蹿红电视与网络;从民营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将个人收集的大量抗战珍贵文物展现给世人,到腾讯公司发起“长城你造不造”互联网+文物保护计划……“文物真的活起来了”——这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以“传播与传承”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传播”,体现出考古文博行业的开放脚步。中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长期以来,考古文博从业者致力于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鞠躬尽瘁而又难免分身乏术。传播虽是博物馆工作的题中之义,但在整个考古文博行业内,却曾屈居诸事末端。进入21世纪以来,变化开始出现,在考古文博行业与社会公众一次次有意无意的“狭路相逢”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明了: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事业,普及知识、宣传保护、促进参与,也应是考古文博行业的头等大事。“传承”,研究、保护、利用,都可视作广义的“传承”。但无论如何,传承都不应只囿于某个行业或某一部分人,鼓励、吸纳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近年在国内已逐渐成为共识。参观毗邻的古迹,呵护身边的文物,善待家乡的历史……传承文化遗产,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播与传承,既有单向度的“宣教”,也有双向度的“分享”。一年前,考古专业学生李子一的漫画书《考古入坑指南》出版,她将自己在考古实习工地的诸多经历,如隆冬发掘土冻成冰、15天才能洗一次澡等付诸笔端,苦中有乐、真情实感,令考古文博行业外的读者也能理解、共鸣。两年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考古实习工地尝试了社区考古实践,来自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周边农村的小朋友们,在北大的哥哥姐姐带领下,画下了他们心中的平粮台遗址和考古学家,在考古嘉年华留下了灿烂的笑靥……这些个案,传播效果很好。

  这说明,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宝藏。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不仅让社会公众走近历史宝藏,更为考古文博行业开启了变革创新的大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遗产传播打开大门

2018-06-12 08: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遗产传播打开大门(文化只眼)

  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近年来,国内传播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举措和成绩颇为可观,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引发公众密切关注,到考古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蹿红电视与网络;从民营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将个人收集的大量抗战珍贵文物展现给世人,到腾讯公司发起“长城你造不造”互联网+文物保护计划……“文物真的活起来了”——这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以“传播与传承”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传播”,体现出考古文博行业的开放脚步。中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长期以来,考古文博从业者致力于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鞠躬尽瘁而又难免分身乏术。传播虽是博物馆工作的题中之义,但在整个考古文博行业内,却曾屈居诸事末端。进入21世纪以来,变化开始出现,在考古文博行业与社会公众一次次有意无意的“狭路相逢”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明了: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事业,普及知识、宣传保护、促进参与,也应是考古文博行业的头等大事。“传承”,研究、保护、利用,都可视作广义的“传承”。但无论如何,传承都不应只囿于某个行业或某一部分人,鼓励、吸纳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近年在国内已逐渐成为共识。参观毗邻的古迹,呵护身边的文物,善待家乡的历史……传承文化遗产,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播与传承,既有单向度的“宣教”,也有双向度的“分享”。一年前,考古专业学生李子一的漫画书《考古入坑指南》出版,她将自己在考古实习工地的诸多经历,如隆冬发掘土冻成冰、15天才能洗一次澡等付诸笔端,苦中有乐、真情实感,令考古文博行业外的读者也能理解、共鸣。两年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考古实习工地尝试了社区考古实践,来自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周边农村的小朋友们,在北大的哥哥姐姐带领下,画下了他们心中的平粮台遗址和考古学家,在考古嘉年华留下了灿烂的笑靥……这些个案,传播效果很好。

  这说明,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宝藏。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不仅让社会公众走近历史宝藏,更为考古文博行业开启了变革创新的大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