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博物馆走进公众心里

2018年05月21日 08:29    来源:工人日报    赵强

  原标题:【艺评】让博物馆走进公众心里

  又到5·18国际博物馆日,每年这个时候,世界各地都要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创办于1977年5月18日的这个节日,如今已走过41年。这个节日的设立,初衷旨在推动全世界各国关注自身文明发展,聚焦博物馆对本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据媒体报道,当天北京9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多达93项主题活动供市民选择,其中包括46项展览、5项讲座和42项活动。不仅如此,北京市民还可通过手机、电脑畅游全市线上博物馆。其他地方纪念活动也陆续展开。

  应当说,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越来越走进公众,走进社会生活的舞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2017年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将以故宫为代表的国内9大博物馆的精品展藏以讲故事的形式推出,引起全国观众的关注。这9家博物馆因此名头更响。一时间,博物馆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时尚。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假日,博物馆更是成为众多人心目中期盼的靓丽风景线。

  这些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博物馆4826个,其中北京地区各类博物馆达179家,平均每年还新建4到5座。这里的博物馆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有关文物专家表示,北京地区博物馆硬件水平已接近峰值,以后应更侧重于软件方面建设。而这或许才是博物馆持久发展的关键。

  据说“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9位神女通称,代表当时希腊人文活动全部。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和历史的地方,还应是文化与历史交汇之处,也是打开公众文化视野,提升智慧、促进文明、拉动文化需求的重要舞台。

  早些年,一般人不敢进也不大愿进博物馆,因为除了展品高大上之外,博物馆冷冰冰的感觉也让人退避三舍。近些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一些博物馆,力改过去闭门办馆思路,推出一系列新展览新举措,不时牵动国人的神经,成为热点社会话题。比如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自2017年9月15日开展以来,吸引大批观众参观,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此外,故宫推出的全面开通网络售票、陆续开放新藏品等活动都令公众眼前一亮。《国家宝藏》等节目也提升了包括故宫在内9大博物馆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博物馆爱好者,笔者这些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地定要花时间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这是快速直观了解一个地方的有效途径。我也遗憾地发现,各地博物馆发展参差不齐,一些地方还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去年到张家口市某区级博物馆,发现这里硬件设施落后,展品陈设严重不足,设施老化,介绍粗糙,灯光灰暗,也没有讲解员;且只有下午2点半才开门。这着实不能方便观众。

  其实,博物馆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应成为地方财政包袱和可有可无之所。按照我国2015年《博物馆条例》和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博物馆也是公民应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

  因此,各地博物馆都应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和风景线。借助博物馆日,希望博物馆能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甚至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更多人在享受博物馆带来的文化启迪之时,将去博物馆演变为日常生活的习惯甚至某种仪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博物馆走进公众心里

2018-05-21 08:29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艺评】让博物馆走进公众心里

  又到5·18国际博物馆日,每年这个时候,世界各地都要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创办于1977年5月18日的这个节日,如今已走过41年。这个节日的设立,初衷旨在推动全世界各国关注自身文明发展,聚焦博物馆对本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据媒体报道,当天北京9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多达93项主题活动供市民选择,其中包括46项展览、5项讲座和42项活动。不仅如此,北京市民还可通过手机、电脑畅游全市线上博物馆。其他地方纪念活动也陆续展开。

  应当说,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越来越走进公众,走进社会生活的舞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2017年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将以故宫为代表的国内9大博物馆的精品展藏以讲故事的形式推出,引起全国观众的关注。这9家博物馆因此名头更响。一时间,博物馆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时尚。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假日,博物馆更是成为众多人心目中期盼的靓丽风景线。

  这些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博物馆4826个,其中北京地区各类博物馆达179家,平均每年还新建4到5座。这里的博物馆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有关文物专家表示,北京地区博物馆硬件水平已接近峰值,以后应更侧重于软件方面建设。而这或许才是博物馆持久发展的关键。

  据说“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9位神女通称,代表当时希腊人文活动全部。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和历史的地方,还应是文化与历史交汇之处,也是打开公众文化视野,提升智慧、促进文明、拉动文化需求的重要舞台。

  早些年,一般人不敢进也不大愿进博物馆,因为除了展品高大上之外,博物馆冷冰冰的感觉也让人退避三舍。近些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一些博物馆,力改过去闭门办馆思路,推出一系列新展览新举措,不时牵动国人的神经,成为热点社会话题。比如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自2017年9月15日开展以来,吸引大批观众参观,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此外,故宫推出的全面开通网络售票、陆续开放新藏品等活动都令公众眼前一亮。《国家宝藏》等节目也提升了包括故宫在内9大博物馆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博物馆爱好者,笔者这些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地定要花时间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这是快速直观了解一个地方的有效途径。我也遗憾地发现,各地博物馆发展参差不齐,一些地方还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去年到张家口市某区级博物馆,发现这里硬件设施落后,展品陈设严重不足,设施老化,介绍粗糙,灯光灰暗,也没有讲解员;且只有下午2点半才开门。这着实不能方便观众。

  其实,博物馆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应成为地方财政包袱和可有可无之所。按照我国2015年《博物馆条例》和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博物馆也是公民应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

  因此,各地博物馆都应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和风景线。借助博物馆日,希望博物馆能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甚至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更多人在享受博物馆带来的文化启迪之时,将去博物馆演变为日常生活的习惯甚至某种仪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