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圳5月14日讯(记者 魏金金 刘园香)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期间,在5号数字文化馆的“梦圆敦煌——数字艺术创意体验展”展位,“我为敦煌上色”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前来体验。桌上放着各种画笔、颜料与调色工具,一人一蒲团,体验者可尽情享受在纸本或是泥胚上描摹填色的乐趣,在这闹中取静的展览空间里勾勒敦煌之美。而另一边,“数字敦煌”的项目参与者丁小胜此刻正忙着在现场耐心地向观众介绍项目的一些目前发展情况。
图为“梦圆敦煌——数字艺术创意体验展”展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从图文到影像,再到现场即兴创作,展览通过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展示、敦煌艺术创作课程体验和数字敦煌文化衍生品销售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呈现敦煌石窟艺术之美。而就在前几天,以“丝路敦煌·幸福生存”为题的敦煌文化艺术展刚刚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开幕,现场观众可通过展品跨越丝路文明等各个历史时期,清晰地了解丝路文明的发展脉络。
坚守莫高精神 用数字技术讲述“敦煌故事”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概念,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珍贵资料,为人们在千百年后仍可以领略敦煌莫高窟的神韵提供了可能。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敦煌研究院首次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3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从地处西北的“神坛庙堂”瞬间走向海内外,全世界的观众可以足不出户走近敦煌石窟,通过“数字敦煌”项目,置身4430平方米的虚拟空间,跨越10个朝代,在瑰丽传奇文明的穿越之中。感受千年敦煌壁画和塑像的魅力与荣光。
丁小胜介绍,截止目前为止,“数字敦煌”项目工程已完成28身彩塑三维重建,采集198个数字化洞窟,数字化图像处理90个洞窟,高清图形采集精度达到300dpi。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敦煌文物保护与时俱进的成果显现,更是一代代“莫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据了解,数字敦煌现核心团队共计90余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一起。“这些核心工作人员全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敦煌研究院对年轻人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畏艰苦、刻苦钻研,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真正做到‘莫高精神’”丁小胜如是说。
图为“梦圆敦煌——数字艺术创意体验展”展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刘园香/摄
开放数据库全球共享 让敦煌不再遥远
“我们做了很多数字采集工作之后,获得了很多成果,包括很多数据。后来当这些数据被投入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的需求原来极大,比如学术研究、考古、美术临摹、文物保护、弘扬宣传、展览展示、高校教育、收藏等,包括一系列产品的衍生和开发等,秉承敦煌研究院一直以来‘开门办院’的传统,在2015年,我们的院长就决定把莫高窟30个洞窟的空间信息全部向公众开发,从此以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人们不去敦煌就能够感受到敦煌的石窟艺术”丁小胜谈到,为了让敦煌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敦煌研究院根据不同主题,通过挖掘,整理等手段,借助类似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这样的展览盛世,通过公共服务与高效巡讲,同时借助海外文化传播等方式,不断对内、对外弘扬、传播敦煌传统文化与艺术。
而在2017年的“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之际,“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上线正式启动,据悉,这是敦煌研究院继2016年发布“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之后,进一步开创性地推进数字资源全球共享模式。
除此之外,丁小胜介绍到,“数字敦煌”每年都会有新的内容出现,“今后我们会加入检索,会有专题库,怎么让人用最快捷的方法去拿到这些数据,去应用这些数据,这是我们的目的。数字化让敦煌艺术走向大众,走出莫高窟,让敦煌艺术不再遥远,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活化敦煌 文创只是一小部分
本届文博会上,敦煌研究院除了带来了跟往年一样的“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之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还发现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泥胚典藏涂色画文创产品。据悉,与其敦煌文创系列产品一样,泥胚涂色画创造性地利用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成果,通过提取和加工壁画图像,设计出适合于大众体验的线描稿。它通过结合矿物颜料和敦煌土,参照古代壁画的绘制方法匠心打造,以最接近原始壁画的材质和绘画方法让人领略敦煌石窟艺术之美。
“我们在做文化衍生的时候,很多人希望可以把敦煌最高端、最抽象的文化呈现给大家,但事实上对大众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愉快、更加轻松的文化形态,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剥离这种复杂的、抽象的部分,让人去更愉快地接受、体验,然后获得一种认知,这是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在丁小胜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化繁就简,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反而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不同的文化生态。包括这次我们来到深圳文博会,我们也在试图寻找一种方式,让大家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展示场馆里平静下来,通过坐下来拿起画笔,在一笔一划的描摹中感受古代画工的心态,我觉得这种释放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敦煌文创,宛若文保领域文创衍生开发的一股清流,“敦煌出品 必属精品”这样高的评价亦是实至名归。所谓的“慢工出细活”,敦煌文创开发的节奏也是稳步进行,“因为敦煌文化和其他机构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佛教美术内容是不允许被调侃、恶搞的,萌化、卡通化和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是不相符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在敦煌艺术文化与大众美学生活之间寻找可以延展的一个平衡点”丁小胜如是说。
在2017年12月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将从新技术与泛娱乐文化生态两个维度与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研究成果与文化服务模式等两个领域相结合,在AR/VR、云计算、智慧旅游、游戏、动漫、音乐六大模块深度合作,让更多人体验到敦煌之美。此外,企鹅优品也将在2018年上线敦煌文创馆,推广具有敦煌特色的文创商品,未来还将联合设计师基于敦煌IP开发文创产品。
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见证,敦煌凝聚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粹。丁小胜认为,时至今日,作为丝路重要的文化节点,敦煌在“一带一路”的位置和地位非常重要,如何让一个文物“活”起来,敦煌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
数字文化的未来期许:大众更多互动 业界更多合作
技术的更新与应用最终会促成事物概念的不断壮大,展现方式的逐渐多元,但也或许会使我们迷失了我们借助技术手段所要追求的东西。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数字化?“数字化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因为它要跟科技紧密结合,所以科技的发展对数字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力,但数字化到一定程度后是要有文化的。所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建认为,数字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学术为基础,技术为手段,艺术为目的。因为它最终呈现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只不过是我们应用一种途径去对它进行还原,而技术是要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上去呈现的。”丁小胜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这样谈到。
“樊锦诗院长提出数字化的八个字:永久保存,有序利用。未来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与需求,来制定出一套与时代相匹配的运营模式。”丁小胜接着谈到,未来我们希望将来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开放的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开拓多样化的数字信息交互形式,让大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参与互动。首先从语言传播系统上,上线英文版本,将解决更广范围受众的传播问题;其次通过搭建不同类别的专题,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库里轻松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再者希望通过一种良性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在资源提供和社会对接方面,通过版权服务和更加优化的商务发展模式来实现数字化更好的发展。
点击进入专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林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