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煤炭大省山西怎样深挖文化旅游资源?

2018年04月10日 08:00    来源:光明日报    李思辉

  原标题:挖掘文化资源要有耐心

  煤炭大省山西近年着力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据报道,日前,山西省朔州市为提高知名度,丰富旅游内涵,结合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该市悬赏7万多元向全国征集“朔州市旅游+陶瓷创意产品”设计方案。

  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下,产煤大市转而开始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从杀虎口、崇福寺、汉墓群等文物古迹中寻找发展潜力,在尉迟恭、张辽、班婕妤等当地历史名人积淀上做文章,可见其发展理念在更新。五千年中华文明赋予很多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矿藏,但在不少地方,它们被尘封在历史深处。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矿藏,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朔州向全国征集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重金悬赏”求教高人,表现得诚恳而急切。

  但也要看到,文化资源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像煤炭那样一挖出来就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甚至短期内都很难实现给经济发展搭台的预期。但它是一个地方重要的软实力,是支撑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底蕴。历史文化资源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发展格调、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对此,人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以往一些地方通过争夺名人故里、抢注名人商标,尝到了“眼球经济”的甜头。于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历史名人都成了“摇钱树”。有的还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从曹操、李白、赵子龙、貂蝉等历史人物,争到西门庆、潘金莲等文学著作里的虚构角色,再争到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荒谬的炒作、拙劣的营销,全然背离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本原则,引起民众的反感。

  还有的地方借挖掘文化资源之名大拆大建,上马名人故里项目、建设名人主题场馆,实则是一种变相的地产开发。历史文化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一顶光鲜的幌子,哪里需要就顶到哪里去,或拿来充门面,抑或以之圈钱,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应该认识到,历史文化本身就是流淌着温暖血液的血管,它从古代流到今天,温暖着一个地方、一代代民众。从长远看,历史文化有助于促进一个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但它绝不是谁的附庸。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度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现在看来,它至少已经不大适应时代发展。文化需要走入公众生活,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但文化绝不是经济活动的“轿夫”,不是给谁搭台用的。况且,经济发展可以变换形态、调整结构,“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历史文化经历千百年积淀形成,一旦被破坏,修复相当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方坐拥厚重的文化资源,重视它、想把它发掘利用起来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利用方式方法的科学审慎,并保持足够的耐心。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煤炭大省山西怎样深挖文化旅游资源?

2018-04-10 08: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挖掘文化资源要有耐心

  煤炭大省山西近年着力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据报道,日前,山西省朔州市为提高知名度,丰富旅游内涵,结合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该市悬赏7万多元向全国征集“朔州市旅游+陶瓷创意产品”设计方案。

  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下,产煤大市转而开始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从杀虎口、崇福寺、汉墓群等文物古迹中寻找发展潜力,在尉迟恭、张辽、班婕妤等当地历史名人积淀上做文章,可见其发展理念在更新。五千年中华文明赋予很多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矿藏,但在不少地方,它们被尘封在历史深处。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矿藏,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朔州向全国征集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重金悬赏”求教高人,表现得诚恳而急切。

  但也要看到,文化资源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像煤炭那样一挖出来就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甚至短期内都很难实现给经济发展搭台的预期。但它是一个地方重要的软实力,是支撑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底蕴。历史文化资源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发展格调、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对此,人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以往一些地方通过争夺名人故里、抢注名人商标,尝到了“眼球经济”的甜头。于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历史名人都成了“摇钱树”。有的还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从曹操、李白、赵子龙、貂蝉等历史人物,争到西门庆、潘金莲等文学著作里的虚构角色,再争到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荒谬的炒作、拙劣的营销,全然背离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本原则,引起民众的反感。

  还有的地方借挖掘文化资源之名大拆大建,上马名人故里项目、建设名人主题场馆,实则是一种变相的地产开发。历史文化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一顶光鲜的幌子,哪里需要就顶到哪里去,或拿来充门面,抑或以之圈钱,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应该认识到,历史文化本身就是流淌着温暖血液的血管,它从古代流到今天,温暖着一个地方、一代代民众。从长远看,历史文化有助于促进一个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但它绝不是谁的附庸。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度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现在看来,它至少已经不大适应时代发展。文化需要走入公众生活,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但文化绝不是经济活动的“轿夫”,不是给谁搭台用的。况且,经济发展可以变换形态、调整结构,“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历史文化经历千百年积淀形成,一旦被破坏,修复相当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方坐拥厚重的文化资源,重视它、想把它发掘利用起来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利用方式方法的科学审慎,并保持足够的耐心。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