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如何补

2018年03月15日 08:08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如何补(议事厅·文化惠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梅亦代表(江西景德镇市市长):

  现在,有3万多陶瓷人才汇聚景德镇,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如何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陶瓷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此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建议把景德镇打造成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为景德镇的文化新业态发展带来新活力。

  尚朝阳代表(河南信阳市市长):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不仅是当务之急,更具长远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上,要扬正气、压歪风、富头脑、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形式,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马宗保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

  近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相对滞后。建议中央财政设立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按照艰苦边远程度越高工资越高的思路,优化乡村教师津贴、补助额度和方式。完善农村教师成长机制,允许农村教龄达到一定年限且工作优秀的教师免试攻读更高学位。与教师教育有关的评优活动,应确保农村教师占比略高于实际占比。鼓励各地人大、政协吸纳优秀乡村教师,增加教师话语权。

  卓新平代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教育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中国教育传统。但书院目前的发展和普及还面临一些困难。建议教育部门在保持现行教育及办学模式的同时,关注并支持书院教育的发展。此外,教育部门应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如审批时可适当放宽条件,保证书院师资及办学空间与福利待遇等,使书院教育焕发新生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兰平勇代表(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对于提升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保护乡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对接国家“农家书屋”建设基础性工作,在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乡村群众阅读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依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站点建设,盘活乡村土地与房产资源,确保乡村图书室用地用房,逐步构建覆盖全国少数民族乡村的图书室服务网络。拓宽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建设的资金渠道,充实藏书资源,优化藏书结构。

  何学彬代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文广旅新局文创办副主任):

  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关键在人。当前,一些地区缺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制约了文化发展繁荣。建议培育培养县(区)、乡镇、村(社区)文化骨干,充分发挥乡贤、文艺队伍的作用;挖掘好包装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立足本地实际,打造历史文化名镇、书法村、绘画村、文物村等特色村庄。此外,抓好文化跨界融合和文化创意,做好“文化+”,将文化与体育、旅游、康养、园区等元素深度融合,涵养文化新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刘莉莉代表(山东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做好采风创作,积极参与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为群众奉上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鼓励、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柳琴戏的传承保护和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中来,唱响沂蒙故事,传承沂蒙精神。

  (本报记者 杨 倩 张 文 孙 超 肖家鑫 郑海鸥 丁雅诵 齐志明 李 翔 邵玉姿 丁怡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代表委员谈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如何补

2018-03-15 08:08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