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在国际舞台讲述“二十四节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优秀作品走进联合国

2018年02月05日 10:1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纽约2月5日讯(记者 朱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活起来”,还要“走出去”——前几天,受联合国太极文化学会邀请,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众美华教育2018年1月30至2月1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主办了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与文化习俗交流活动。

  经由涵盖设计届、民俗届、应用领域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甄选,29套专业组优秀作品、6套专业机构委托设计作品以及50套青少年组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大楼一层进行了展示。2月1日晚间,来自联合国总部的工作人员代表、纽约各界人士以及中国教育与设计界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代表近200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交流。

Taina Glaude

  会议邀请联合国文娱理事会(UNSRC)秘书长泰娜·格劳德(Taina Glaude)代表联合国欢迎各界人士出席此次活动,并表示希望今后联合国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Lidia Lozano

  联合国总部文件司司长助理莉迪亚·罗扎诺(Lidia Lozano)表示,塞西莉亚·埃利萨尔德(Cecilia Elizalde)司长本人非常希望能够亲自出席此次活动,但是由于公务不能出席表示非常的遗憾,祝愿此次活动能够圆满成功。她说,我们联合国事务部文件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联合国的文件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6中官方语言,文化和语言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格外欢迎和欣赏这样的活动。

Tamamian Kegham

  联合国工作人员代表、联合国大会与会议管理部文件管理官塔马米安·凯格姆(Tamamian Kegham)表示,他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为了参加此次活动,他还查询了很多关于24节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感谢主办方能够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带到联合国,让更多的联合国工作人员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联合国太极文化学会会长曹国忠发言

崔峤

  北京国际设计周驻纽约代表崔峤表示,“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征集活动的举办,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探索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创新传承发展的重要尝试,这是一种开放的、以创意设计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利用的保护传承工作,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李从容

  合众美华教育副总裁李从容表示,本次交流活动是“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第一次以这种方式回到联合国。二十四节气,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是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需要在创新中传承。青少年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主力。如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创新传承的方式重新回到中国的现代生活中,为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带来新的动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也是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光荣使命。

  在交流活动现场,“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专业组设计师与青少年学生代表,向在场来宾介绍了自己的作品,阐释了设计理念。他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在场嘉宾与外国公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联合国工作人员代表与在场嘉宾对“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的高水准创意设计表示了肯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具创新元素的展示与传播方式赞不绝口。同时,“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专业组一等奖获奖者简山将自己的获奖作品原稿赠送给联合国,为现代创新传播方式所呈现的“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联合国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活动现场

  在交流活动现场,北京国际设计周发布了与故宫博物院、同仁堂集团、时尚集团、中粮集团、中华世纪坛共同组建的“二十四节气”品牌联盟的相应标识。主办方表示,此举展现了国内重要文化机构、文化平台和行业领先企业致力于系统化产品设计研发,共同振兴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的决心;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以创意设计为手段,通过“应用”的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的坚实一步。各方表示将在“二十四节气”品牌联盟下,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共同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的相关产品,让全球都能分享中国古老智慧的文化成果。

  此外,2月2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也在纽约鲁克林市政厅如期举行。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优秀作品交流”还将开展一系列后续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主办方期待,在激发我国年轻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热爱的同时,鼓励世界年青年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以设计和教育为纽带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责任编辑:魏金金)

最新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