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电影:2017票房背后新期待
近两年,“增速放缓”“寒冬”“低迷”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标签。先是2016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500亿元的目标落空,令业界一度陷入悲观;接着,“年度总票房能否突破500亿元”又成为2017年的新年猜想。在票房增速放缓带来的产业发展速度放慢的背景下,当数字不再是行业追逐的唯一焦点,业内关于创作、传播、受众、艺术本质等痛点的讨论逐渐引起关注,并不断被放大。2017年末尾,在业界欣慰于票房总目标终于实现的同时,中国电影人也看到了这一行业的新方向、新希望,看到了电影市场在2018年的更多可能性。
青年导演在成长 市场空间待挖掘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7年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经历了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走势从一路狂飙到迅速回落,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终于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回望2017年,国产电影票房收获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全年共有13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5亿元,6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
电影《战狼2》带来的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成为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绕不开的话题。这一成绩不但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也提振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尽管业界认为,《战狼2》这一现象级影片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得益于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契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故事呈现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可,影片的营销和宣传撬动了被业界视为观影主力军的“90后”以外的观影群体。正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所评价的——《战狼2》的意义是让人们对中国电影的工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有了全新认识,对整个电影市场的消费能力产生巨大想象。
除了《战狼2》之外,“轻体量”喜剧电影《羞羞的铁拳》以22.07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居国产影片票房榜亚军,这也为2017年国产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纵观2017年的喜剧电影市场,多数影片表现不如人意,而这部由开心麻花出品的第三部影片,却能够凭借扎实的剧本、纯熟的演技在喜剧类型片的战场上立稳脚跟,这也证明了电影市场并非只认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内容为王”依旧是市场铁律。
实际上,无论是执导《战狼2》的吴京,还是《羞羞的铁拳》的导演宋阳、张迟昱,都属于青年导演。记者梳理发现,在名列2017年度票房前20的7部国产片中,有5部是青年导演的作品,可以说,青年导演已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主力军。
中小成本影片引发关注
类型片创作更加多样化
2016年,艺术影片《百鸟朝凤》的出品方下跪求排片的事件曾令业界对文艺片的市场生存境遇唏嘘不已,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在电影市场已是屡见不鲜。2017年的新变化令人欣喜,在主流商业片之外,一批现实题材的中小成本影片因为口碑上佳持续引发关注,有些还取得了票房丰收,业界一直呼吁的“市场包容度”和“创作百花齐放”的理念,在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初露峥嵘。
进口影片“黑马”——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分别以12.9亿元、2.7亿元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口碑之作的强劲竞争力,在好莱坞高科技与重工业制作的大片“围剿”下,这两部主创知名度不算高的影片能够突围,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观众不再满足于“爆米花电影”带来的单纯视觉体验,而是愿意尝试更多类型的优质影片。
2017年的电影市场有一些追求艺术品质和现实意义的影片正在回应观众的需求。由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是一部以藏族同胞朝圣为题材的小众文艺片,该片凭借优良品质与口碑助推,最终取得了近亿元票房,有力宣告了优质文艺片同样可以在国内电影市场谋得一席之地;表现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制作成本200万元,宣发成本100万元,但凭着真诚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创作手法,上映后很快赢得良好口碑,从首日排片1.5%一路逆袭,最终累计票房达到1.7亿元,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元的纪录电影。此外,如《七十七天》《嘉年华》《至爱梵高》等文艺片,同样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较高评价。
遍地开花,这是业界对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创作态势的评价。实际上,不仅是艺术片、纪录片令人眼前一亮,青春片、悬疑片的市场表现也反映出观影群体日趋分化和明显的偏好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悬疑片在2017年成为市场新贵,《嫌疑人X的献身》《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记忆大师》等国产悬疑片均对悬疑类型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宽。
尽管有评论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对类型片的掌握不够娴熟,青春片、悬疑片以及体育电影等类型影片很难撬动以动作片和喜剧片为主的电影市场,但是,对类型影片的尝试是需要且必要的。当市场越来越多地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而注重影片类型创作的多样化时,说明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回归内容为王的市场定律。
法规推动 规范发展是正途
近几年,伴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各利益方为了提高影片的曝光率和排片量进而拉升票房,幽灵场、偷票房、虚报票房的情况时有发生。2017年3月1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正式实施,不仅在电影创作和保护、艺人行为规范等方面立了规矩,还加大了对票房的监管和处罚。
正是以此为契机,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及文化执法机构针对电影市场中出现的瞒报票房等不公平竞争行为,启动了系列整治。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违法行为,行政部门将会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并明确2018年为“电影市场规范加强年”。
促进法的实施令市场竞争逐渐步入有序和理性阶段。2017年,电商服务费首次计入票房统计,以每张票3元至5元的服务费计算,全年电商服务费累计超过33亿元。调查数据显示,高达八成的观众选择网络售票平台购买电影票,在线票务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由此可见一斑。如果用一个词概括2017年的在线票务平台,那应是“合并”——猫眼和微影时代的合并,令曾经的“三国杀”(猫眼、微影时代、淘票票)竞争格局变为双雄争霸。业界预测,未来猫眼和淘票票之间的竞争不会止步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将深入电影上下游的制作和宣发层面。
诚然,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票房增长,按照业界对中国电影市场体量的估算,票房“天花板”还很遥远,这也意味着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挖掘。在保持票房稳步增长之外,精品和高质更为常态化、题材和类型更为多样化、渠道和平台更为专业化、竞争和生长更为规范化,依然是中国电影人在新的一年里的使命与追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