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ITA(国际航空电讯集团公司)的一份报告,近年全球机场IT开支持续攀升,尤其是201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87亿美元,占机场总收入的6.25%。机场CIO(首席信息官)在IT项目上如此下血本,究竟打着什么如意算盘呢?答案就是打造“智慧机场”。
目前,对于“智慧机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业内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智慧管理系统,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机场业务自动化、服务个性化、功能人性化、管理流程化和流程顺畅化。随着机场建设得越来越智能化,旅客又将有哪些新奇的体验呢?
全程自助,这都不是梦
更多的机器人,更多的自助服务理念正势不可当地风靡着全球的机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机场的无人工服务代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今,自助值机已经十分普遍,网页值机、APP值机也因其便利而成为许多旅客的首选,就连行李牌也可自助打印。目前,中国45%的机场的自助值机亭已经支持行李牌打印功能,这一切为旅客搭乘飞机带来许多便捷。
然而,机场CIO们的野心远不止此,他们的目标是实现从值机、托运、安检、过海关、登机各个环节的自助,让旅客享受更便捷的旅程,最大程度地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
机器人代客泊车。总是在最后一分钟赶往机场,没有时间寻找停车位的旅客有救星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机场使用了一款可以代客泊车的机器人,名叫“Ray”。旅客只需事先在网上预约,并提交航班信息,再将车停到机场的指定位置,拿上行李、锁上车后便可先行离开。Ray会如约而至,读取车牌信息并进行泊位分配,利用它的大“铲子”将车移动到车位上。
夜间的时候,勤劳的Ray会根据第二天各个航班的到达时间,重新编排车辆。机场的系统会进行实时跟踪,一方面确认旅客航班是否有延误或者取消,另一方面确认车子在旅客下机时是否已经到库。
自助托运。2015年,SITA 发布的行李技术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全球38%的机场已经提供半自助式行李托运,2017年预计将翻一番。与此同时,全自助式行李托运的发展势头则更为强劲,将会从目前的16%增长至62%。
旅客在值机亭打印行李条并拴挂在行李上后,在自助行李托运设备上确认行李的重量和尺寸等信息,激活行李条,再打印行李收据即可以完成托运,行李随后会进入专门设计的分检系统,整个过程无需工作人员帮助。
使用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可以帮助机场提升大约20%的空间利用率和50%的流程效率,旅客也可以从中得到节省时间的好处。
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旅客可以在家中打印行李条,从而将办理行李托运手续的时间缩短到30秒以内。当然,随着国际上永久性行李标签的推广和使用,或许一次性行李条也将成为历史。
自助安检。虽然自助值机和自助行李托运可以节省时间,缓解机场客流压力,但是人流还是会积压在下一个环节——安检,相信不管是机场管理者还是旅客都对安检口蜿蜒的队伍十分头疼。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桑托斯-杜蒙特机场已经作为试点应用了一台名叫“Qylatron”的安检设备,该设备能够一次性通过5个人、每小时检查600名旅客。
Qylatron的外观极具未来感,酷似电影《星际迷航》里的飞行设备,使用多种传感器及X射线对物品进行危险检测,有五个可双向打开的扫描舱。旅客在扫描登机牌后,设备会自动打开任意一个扫描舱,物品放入扫描舱后若未发现违禁品,旅客便可在通过两侧的安检门后从锁柜另一头扫描登机牌领取行李。
若是发现违禁品或可疑物品,旅客将无法打开锁柜,设备会立即通知安检人员前来,通过人工检查对物品进行再次确认。
自助通关。便捷的身份识别方式可以帮助旅客在值机、安检、边检等环节节约排队等候的时间,实现旅程的无缝衔接。目前,在边检站的自助通关机上应用较多的身份识别方式是生物识别。
生物识别技术用于旅客身份识别,需要与包含旅客生物特征(指纹、虹膜、人脸)信息的机读护照(MRPs)配合使用。自助通关机最早使用的生物识别技术是指纹识别,不过近些年,非接触性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面部识别技术,在特征采集的便捷性和容易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该技术还可用于在特定范围内对于特定人的搜寻。
但是,由于面部特征容易伪装,技术公司通常将其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应用到自助通关机上,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日本NEC公司已经研发出全球第一套整合瞳孔识别、脸部识别和指纹识别的海关自动闸门通关系统,可同时识别通关者的瞳孔、脸部和指纹,还可连结安全、税务等机构的数据库进行查验。
国内不少机场已陆续设置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自助通关机。例如,首都机场就于2014年在2号、3号航站楼的入境边检处开辟了30条自助查验通道,旅客通过刷护照、按指纹、面部识别3个简单步骤就可以自行通关,平均每名旅客仅耗时6至10秒,比人工查验速度提高了3?4倍,有效缓解了口岸通关压力。
对纷乱的指示牌Say No
在未来,机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设施,接踵而来的是愈加错综复杂的路径和眼花缭乱的指示牌,这会给旅客出行造成许多障碍,降低登机效率。因此,许多机场已经将室内导航服务的研究作为重点项目,目前较为看好的技术是部署传感器技术,例如低功耗蓝牙——Beacon。
Beacon技术起源于苹果公司在2013年推出的i-Beacon。通过在机场布置数以百计的Beacon基站,可以形成大面积的蓝牙信号覆盖区域,旅客只要进入信号区,装有相应程序的移动设备就会连入信号网络,从而为旅客提供室内导航、登机提醒、步行时间计算等服务。旅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接收各种位置信息、优惠信息,以及个性化的商品推荐。
Beacon技术同样也是视障旅客的福音。旧金山机场目前已使用Beacon技术为盲人旅客提供语音导航服务,指导其登机。此外,Beacon技术还能够辅助机场进行人流管理。通过Beacon技术对旅客的证件和移动登机牌进行辨识,机场可以对客流进行分流,来管理通往登机门的各旅行关键节点的人流活动。
Beacon技术门槛并不高,成本低且覆盖面大,效果显著,这引起了业界内许多利益相关方的兴趣。例如,通过WiFi+i-Beacon技术,再结合空间大数据的储存与分析功能,首都机场的移动支付、互动感知、航班动态查询、周边信息、机场出行提示、反向寻车等服务已经成功落地,进一步向智慧机场迈进。根据SITA的报告,未来3年,将会有33%的机场对Beacon技术进行投资。
这真的不是科幻电影
随着机场IT投入的加大,机场工作人员的装备也是不断升级,酷炫的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科技感十足的机械外骨骼都已穿戴在身,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战士也不过如此。
智能眼镜。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智能眼镜。Google眼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大众消费市场碰壁后,Google将目标瞄向了企业用户。例如,维珍航空公司就是其合作用户之一。
佩戴Google眼镜后,登机口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一秒钟内同时完成对登机牌和护照的扫描,实现了旅客的快速登机;在机舱门口迎接旅客的乘务员则可以利用Google眼镜的脸部识别功能分辨旅客身份,获知其姓名、近期的飞行计划、目的地的天气状况和当地活动,以及旅客的饮食习惯、偏好等,方便为其提供更私人化的贴心服务。Google眼镜更是让哥本哈根机场的服务人员不再是“低头族”(盯着电脑查看信息),从此用微笑迎接旅客。
智能手表。根据SITA报告,最吸引机场的可穿戴技术要数智能手表,22%的机场已计划在未来3年内部署或至少开发针对智能手表的实验。
目前,智能手表在机场主要起预警作用,提前告知机场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其提供宝贵的处理时间。例如,在魁北克机场,值班经理通过Apple Watch可以知晓航班的到达和延迟信息,从而合理配置登机口的人员。
智能手表还能提高技术援助效率、简化通信步骤。维珍航空的现场工程师就是通过索尼智能眼镜实时传输现场情况给控制室的技术员,技术员在索尼Smart Watch 3上的APP程序看到现场情况后,及时通过Smart Watch 3的活动日志应用程序向现场的工程师传达任务,减少工程师在飞机和控制室之间的穿梭次数。
机械外骨骼技术
充足而必要的后勤人力保障是机场运行效率的前提,运用机械外骨骼技术能够帮助机场工人提举更多的重物,解决机场体力劳工不足的问题。
日本东京羽田机场的工作人员将穿上Cyberdyne衍生公司研发的名为HAL(Hybrid Assistive Limb,混合助力肢)的机械外骨骼制服。HAL的工作原理是读取使用者的“生物电信号”:当穿戴者想要移动时,大脑会向肌肉发送信号,HAL读取传送到皮肤表面的信号后随穿戴着的身体做出相应的移动。整个设备约重6磅,可以在用户提重物时减少其对腰部的影响,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形式。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智慧机场的建设,对机场运行模式所带来的冲击或许不亚于50年前喷气式引擎带来的变革。
目前,国内一些机场在智慧机场的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不仅打通了值机、托运、登机、过关等各个环节的自助流程,还推出移动支付、“摇一摇”、“一步之遥”等功能,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
由于IT技术更新换代的迅猛和机场从业人员、业务维度的复杂,“智慧机场”的内涵将不断延展,很难从单一视角对其进行定性,但从旅客的角度出发,“智慧机场”就是让旅客享受更顺畅、更有趣的出行和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