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记运12F飞机总设计师李先哲

2016年01月29日 14:17   来源:中国航空报   通讯员 高群

  适航巅峰的“终极考验”

  作为中国第一款中、美适航取证同步规划、同步验证的飞机,李先哲和运12F团队必须面对最严峻的适航验证“终极大考”。这段岁月里,每一次试飞前的准备协调会上,李先哲都会细致分析布置试飞计划,不仅在总体方案上给出指导,更在专业领域给出建议。针对关键试飞科目,在试飞数据出来后,他会第一时间等在现场,确认试飞质量。2012年7月,经过182架次、128小时21分的调整试飞,运12F正式转入适航验证试飞阶段。

  此后,李先哲和试飞团队的时间表越缩越紧。清晨4点进现场,5点准时开始试飞;连夜紧急开会,3天完成飞机加大腹鳍改进,确保航向稳定性试验通过;每天飞行2到4个起落,每月飞行20余天……他们不断刷新着哈飞人飞行试验的新纪录。云南的香格里拉,海拔3300米,10个试飞科目和11个奋战日夜,伴随着失眠、头痛、胸闷种种高原反应;夏季的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和有着“土气”名字的吉林二台子,共计470多个飞行小时的验证试飞,付出了太多疲惫和汗水。高温、高寒、干燥、潮湿,雨、雪、风、雾,各种气象条件,李先哲和团队一一经历;北至漠河,南至珠海,西至乌鲁木齐,全国各地,他与团队一一跑遍。

  2014年11月,当人们沉醉于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中的空间跳跃、宇宙航行仿佛触手可及时,在寒冷的黑河与佳木斯,李先哲和运12F翱翔苍穹的梦想正面临着适航以来最严峻的试炼。现实的地球圈里,牛顿手中的金苹果仍然熠熠生光,摆脱地心引力不是一个方程算式的结果,而是每一架新机从地面到天空艰辛的改进过程。“经过两个月的CAAC和FAA局方试飞,总共提出了20多个问题。其他都很简单,唯独‘副翼操纵力大’这条非常关键,也特别棘手。”李先哲说,“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关系着运12F能不能拿到适航证。”副翼操纵力大是指飞行员操纵飞机时手臂感到的力量过大,这个问题将造成飞行员操纵困难,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降低。虽然运12F的副翼操纵力符合适航规章要求,但局方仍然提出,副翼操纵力要再降低50%。设计人员非常发愁,改动副翼操纵力将牵一发而动全身,连锁反应会导致之前飞完的很多科目都要重新试飞。经过分析,大家提出了结构改进、副翼上翘、移轴等几种方案,每个方案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谁也不能保证哪一个是对的。“现在看来,虽然前两种好像更简单,但实际在结构上难以实现,而且降力的幅度也无法估量。相比其他方案,移轴更加复杂,风险更大,一旦移动过多,就会适得其反。选择移轴的更改工程量也特别大,改后必须要重飞科目了。”韩德巍印象非常深刻,最终决策权交到李先哲手上,责任沉重地压了上来,他反复分析演算,彻夜思考,试图从一个个字符与结构中透彻变化的真实。然而,决心下起来依然太难,周期、成本、风险,一切都是必须权衡却又可能导致决策错误的因素。“最终,李先哲选择了移轴。”韩德巍说,“事后看,只有移轴是最正确可行的办法。这说明李先哲不仅能从全局洞悉事物的本质,而且对问题的解决具有出色的预见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选择是一种尊重技术的做法,尊重技术就是尊重产品本身。”

  方案定下来后,为了给重新试飞留下时间,设计人员连夜出图,总装车间加班赶工,李先哲天天到现场协调进度。用了3个月的时间,运12F完成了副翼移轴的修改。经过十几个架次的试飞,飞行员满意地反馈:“这样改真不错,原来操纵要两只手用力,现在一只手就能轻松做到了!”随后,在2015年的局方补充试飞中,副翼操纵力大问题被证实圆满解决。

  超过25000公里的功能可靠性试飞,运12F实现了单日8小时无故障飞行的可靠性指标。在适航取证过程中,李先哲带领团队掌握了转子非包容、人机工效、燃油负加速度试飞、切入法飞越噪声试飞等一系列适航要求的验证方法。在FAA飞越噪声试验中,FAA专家对李先哲和他的团队给予高度评价:“你们进行了一次非常专业的噪声试验!”同时,李先哲和运12F团队相继完成驾驶舱优化、持续适航文件改进完善等大量的AEG工作。2015年6月30日,运12F飞机通过AEG T5测试。在AEG审查中,民航系统专家惊讶于李先哲对每项工作、每个细节的了如指掌,在背后悄悄地称他为“不需要回头的总师”——局方提出任何问题,他从不需要回头询问下属,都能精准作答。

  212次审查会议,4600余份适航过程文件,107项地面试验,75项飞行试验,累计911小时16分、1247架次的飞行验证,325条试用条款的闭环……庞大的数字背后,每一个细小的组成无不浸透着李先哲的心血与智慧。2015年,运12F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李先哲终于为这个传奇的飞机家族,开启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定海神针”的管理亮剑

  当一名优秀的飞机总设计师,并不是只要专业强那么简单。李先哲在工作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还体现在管理艺术上。

  在儒雅睿智的学者型总师背后,李先哲有着雷厉风行的魄力。2003年,哈飞启动运12F飞机气动、总体方面的预研。这个时间恰好是数字化时代到来,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设计领域变革的交汇点,以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为核心的虚拟化设计、仿真、制造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化航空企业竞争的基石,是否引进CAE,李先哲面临着一场争论。当时,虽然CAE技术已在波音、空客等航空制造业巨头中普遍应用,但在国内尚属刚刚起步,在哈飞飞机设计制造的工程应用中更是一片空白,很多设计员对CAE十分陌生。使用传统的方法也可以完成飞机设计,但引进先进的技术却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站在技术变革与时代潮流的十字路口,李先哲敏锐地预见,数字化设计将对飞机制造技术跨代将产生重要作用,他大胆地选择了CAE。设计人员在李先哲的带领下边学边用,经过2年时间,当2005年运12F项目正式立项时,计算流体力学(CFD)、飞行仿真技术、液压系统数字模拟等CAE技术已经被设计人员熟练掌握,最终有效应用在运12F项目上,不仅缩短了运12F的研制周期,还节约了风洞试验费用近400万元,使该型号具备了更高的技术起点,真正实现了跨代跃升。12年后,CAE已成为国产民机常用的设计手段,很多设计人员回顾过往,无不感慨当年这个决定的正确。韩德巍说,“这种技术积累的财富是无法估量的。”

  一双手托举起技术,一双眼则紧盯着市场。在项目管理上,李先哲一直注重市场导向,关注用户需求反馈。运12F在设计之初便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在研制过程中更注重每一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在李先哲的控制下,运12F在设计阶段即实现整机成本下降260余万元,以更好的性价比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强调供给侧改革,对供给方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运12F进入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机遇是,运12F从起步开始就在面向全球市场打造先进精品,性能和价格在同类飞机中非常具有竞争力。考验是,在后续工作中必须做好产品支援,带给客户最优质的服务。”在研制运12F的同时,李先哲仍然不忘根据市场反馈,坚持对运12系列机进行生产材料和工艺的改进,使这个延续了30年的飞机系列紧跟时代步伐,在激烈的市场搏击中迎来出口美、俄的发展春天。

  这些成绩的背后少不了楚河汉界的谈判博弈。平时被大家用“温和”、“好脾气”来形容的李先哲,往往会在谈判桌上展示出锋芒一面,于智慧中见果决,大有“亮剑”真意。一次,李先哲为运12F项目与国外一家厂商洽谈成品采购。这套成品的性能、质量、供货时间双方都很满意,可外商就是拿着合同条款的细节反复谈,不肯说出实价。李先哲马上意识到,对方是想抬价。这种时候,谁忍不住先说出价位,谁就会在定价上失去主动权。谈判从上午拖到下午,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焦躁,会议不得不暂停。休会间歇,李先哲偶然间听到对方用英文说,已经订好晚上7点的回国机票。“既然机票都订好了,显然急于在走前做成这笔生意。”李先哲心里有了底,一边悄悄告诉下属准备好签合同,一边让工作人员送来盒饭,并热情邀请外商共进晚餐。这副“我根本不着急”的架势迅速瓦解了对方的心理防线,外商不得不率先报出底价,下班前双方顺利签好了合同。“他们的报价比我们的最低预期还少几十万元。”想到给型号省了一大笔钱,李先哲开心的笑容里多了一丝李云龙式的“腹黑”劲儿。

  大脑在为型号飞速运转,一颗心却牵系着团队管理。李先哲始终信奉飞机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不仅关注年轻人成长,更把提升设计队伍整体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李洋刚调任飞机设计研究所定翼机总体组组长时,他发觉这位总师身上有种特别厉害的魅力——说话让人信服。能在一群“眼眶高”的技术男中如此有人气,必须是专业实力和态度民主的双重叠加。李先哲尊重年轻人的想法,喜欢与任何人谈论技术问题,在年轻人眼里,同他探讨问题往往受益匪浅——他会站在专业、全局的角度上认真讲解、耐心启发,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的认知。李先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企业需要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师。”他希望年轻人在工作中更多地把思考付诸实践,多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事,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历经十年运12F研制征程,当初的毛头小伙,大都已经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骨干、专家和领军人物。一支整体技术实力大幅提升的民机设计研发团队在李先哲的手中练就,并开始向更年轻的一代实现技术传承。

  观察李先哲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依然保持着“理工男”式的简朴风格:除了开会和商务待客,他每天准时到职工食堂吃午餐,选一份最普通的份饭,和几个偶遇的年轻设计员边吃边聊;由于视力问题,他开不了车,便也安之若素,毫不在意地每天走路上下班;他的桌案上每日堆叠着大摞的文件报告,偶尔掺杂着几本专业方面的最新期刊,中英文都有,伏案工作时仿佛能将人全部埋进去;长时间盯着电脑,他的眼睛便要充血发红,时间一长,连眼圈都是红的,对此他总是后知后觉,实在难受了,便将眼镜摘了戴、戴了摘……

  28载航空报国路,有的人不明白,作为一位拿有年薪的副总工程师,为什么会一个月悄悄吃掉2箱方便面;常常睡在办公室不回家;累到急病住院也要在病房办公……即便如此,他的妻子依然认定他是佳夫慈父,对他只有满意和支持;他的儿子依然将他视为骄傲,追随父亲的脚步走进西工大气动专业。后来,人们渐渐知道,确有一种人,当他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时,心志坚定、目无旁骛,理想与创造迸发出的火花令他从不畏惧筚路荆棘,痛苦与磨难只能在他身上淬炼出傲视风雪的气蕴。他无法阻隔朔风摧残,却努力自成光亮与温暖,岁月将他的喜怒哀乐化作风华,打造成令人心折的力量。

(责任编辑:闫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