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来说,找准方向,才有出路。近年来,在中小机场发展道路模式的探索中,襄阳机场明确了发展方向:主业发展是基础,政府公益性职能复位是支持,走管理型机场道路是导向,非航收入增加是补充。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航空主业增速放缓、政府航线补贴削减30%的情况下,襄阳机场一举扭亏为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高雅娜 通讯员李娜 报道:综观国内,中小机场面临着普遍亏损的难题。那么,中小机场如何才能实现扭亏为盈?湖北襄阳机场掘金有“道”:主业发展是基础,政府公益性职能复位是支持,走管理型机场道路是导向,非航收入增加是补充。2014年,找准出路的襄阳机场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成为湖北机场集团第一座实现盈利的支线机场。
主动出击 航空主业持续精彩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襄阳机场人来说,成绩的取得着实不易。正如襄阳机场总经理周卫国所说,襄阳机场上下同欲、主动出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朝着“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导向,追求品质化、效益化发展,走管理型、集约型机场发展道路”这一方向不断努力。
一组组数据是对襄阳机场人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2014年,襄阳机场累计完成收入4911.4万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完成营业收入3921.8万元,增长20%(航空性收入2145.8万元,增长10%;非航空性收入1776万元,增长33%);完成营业外收入989.6万元。累计成本费用支出4689.4万元,仅增长6%;实现净利润222万元,较2013年减亏845.6万元。
事非经过不知难。事实上,与2013年航空主业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襄阳机场2014年主业生产情况并不理想。为推进航空主业持续发展,走出夏秋航季的低迷状态,襄阳机场从领导到一线员工,积极跑市场作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航线的客源基础,机场先后加密了至北京、上海、深圳的航班,经停串飞了至杭州、成都、重庆等航线,最终在政府航线补贴削减30%的情况下,保持了旅客吞吐量两位数的增长。
目前,襄阳机场至北京、深圳等航线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机场进一步优化航班时刻,使之既有利于旅客出行,更为不停航施工争取了时间。2014年,襄阳机场旅客吞吐量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9月22日,襄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大关,比2013年提前了39天;11月17日,襄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60万人次,比2013年提前了44天。
积极开拓 非航业务起飞共舞
除了大力发展航空主业外,襄阳机场的非航业务也在2014年大放异彩,与主业相得益彰,起飞共舞。
长期的实践,让襄阳机场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机场要发展,仅靠航空主业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发展机场延伸产业,以非航产业获得的盈利弥补机场的亏损。基于这个共识,襄阳机场非常重视非航业务在改善服务、创造价值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着眼于内外齐头并进,努力创效增收。2014年,在主业增速放缓、贵宾业务受大环境影响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襄阳机场深入挖潜,另辟蹊径打造可持续盈利增长点。如今,襄阳机场广告、餐饮、商业零售、行李打包、货运销售代理等经营性业务一律采用外包模式,通过专业化运营,实现了资源优化、环境美化和商业价值提升。
2013年,襄阳机场与首都机场集团广告公司合作成立的襄阳机场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广告收入达到150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2013年11月底,行李打包业务也顺利招商,第一年20.5万元的承包价格较过去增长了近5倍。
2014年3月,继广告、餐饮、行李打包等经营性业务实现外包运营后,机场商业零售业务也以两年176万元的价格交由专业公司经营,价格翻了8倍多。至此,襄阳机场航站楼内商业资源全部实现了特许化经营,在增效的同时逐步实现向管理型机场的转变。
为了争取早日盈利,襄阳机场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动足了脑筋。2013年初,他们恢复了停车收费,停车场收入成为非航板块收入新的增长点,全年收入102万元,实现了增长翻番。此外,利用航班换季的机会,他们主动接洽各家航空公司,争取配餐业务,先后与吉祥航、华夏航、长龙航3家航空公司签定配餐服务协议,使配餐业务异军突起,成为非航业务新增长点。
职能复位 为机场发展保驾护航
2009年推出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首次正式明确了民用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也就是说,机场既是民用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定位,决定了地方政府要为机场的安全运营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襄阳市政府的积极参与为机场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保驾护航。
襄阳机场依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积极落实政府公益性职能复位政策。襄阳机场坚持每月1期向襄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报送简报,并不定期汇报工作,增进与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保护好政府建设、发展机场的积极性,争取市政府对机场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对机场相关税费的减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项项优惠政策在襄阳机场落地开花。2009年,襄阳市政府全额投资1个多亿建设新的机场路及停车场,极大地改善了进出机场的陆路交通环境。2012年和2013年,襄阳市投资1100万元为机场配备主力消防车和重型泡沫消防车,消防设备达到7级标准。2013年6月,襄阳市东风人民医院正式进驻襄阳机场,机场医疗救护工作正式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此前,机场公安已移交给市政府。2014年元月,机场旅客快线车正式开通,由政府出资补贴,市公交公司承担运营。至此,机场公安、医疗救护、地面交通等方面的机场公益性职能都由政府承担,多项公益性职能逐步复位并实现专业化管理,襄阳机场人深深地感到,机场运营的财务压力减轻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劲头儿更足了。
节约增收 力争轻装发展
在航空主业发展和非航业务创新带来经营效益的提升之外,襄阳机场还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精心计算。2013年,在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襄阳机场可控成本降低了1%。如今,在襄阳机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场关乎每个岗位的节约增收行动正在稳步推进。
2014年,他们在机场公司范围内推动细化业务单元工作的落实。一是从小事做起,做好日常管理。如在公共场所张贴警示标语;将车辆油耗、用水用电指标与工作量挂钩,每季度进行监控等,把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让“降成本”成为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全年节约能源开支5万元以上。
二是做好项目管理,严控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对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必要性评估,凡非安全服务急需、非增效的项目,一律不上;凡属“可上可不上”的项目,一律不上。襄阳机场重点支持收益稳健、前景利好的资产和项目,积极退出长期无盈利项目,实现“轻装发展”。在项目招标上,他们则严格实行“阳光操作”,注意公正、公平,货比三家,节约成本。
机场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严控员工数量增长对降低运营成本至关重要。自2013年以来,襄阳机场始终坚持将“两非业务”(非经营性业务、非核心保障业务)如值机员、消防保安、贵宾服务、绿化保洁、货运装卸、机上清洁、职工食堂等,采用“服务采购”的方式运营。得益于经营性业务的外包和“两非业务”的采购,襄阳机场现有在岗合同制员工仅151人。这样,不仅有效缓解了人员保障压力,规避了用工风险,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民航时评:中小机场扭亏为盈要“两条腿走路”
国内中小机场亏损是一个行业难题。中小机场的良好运营不仅关系着机场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机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中小机场如何扭亏为盈引起了业内外的共同关注。2014年,襄阳机场扭亏为盈,为破解这一难题给出了可供借鉴的答案:“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远。
不论是大型机场还是中小机场,尽管收入结构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航空主业收入和非航收入。综观国内外盈利能力较强的机场,基本上都是“两条腿走路”。
对于国内很多中小机场而言,增加航空主业收入面临着航班量较少、旅客数量不多等困难。这就需要当地机场主动作为,通过推介当地优势资源、优化航班时刻等手段,积极开拓市场,实现既增加机场主业收入,又真正成为当地对外开放的窗口的目标。襄阳机场“不等不靠”,在政府航线补贴减少30%的情况下,取得了旅客吞吐量两位数增长的好成绩,更说明了中小机场主动作为的重要。
中小机场扭亏为盈还要打破惯性思维,增加非航收入。当前,很多中小机场的非航收入占比不高,与经营思维滞后不无关系。中小机场在增加商业收入时,要突破以往机场独家经营的模式,实施灵活的经营政策,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襄阳机场将航站楼内的商业资源全部实现特许化经营,极大地激发了经营活力。
此外,中小机场要扭亏为盈,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要减少支出。襄阳机场改变“粗放式”管理,有效降低了管理运行成本,实现“增收”与“节约”并行,值得称道。
虽然我国中小机场的定位是公共基础设施,更多地承担着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不能一味要求取得经济效益,但若能扭亏为盈,则更有利于发挥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襄阳机场2014年的业绩表明,中小机场也可以经营得更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