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区域管制中心开始正式将区域雷达管制移交间隔标准由目前同航路、同高度40公里缩小至同航路、同高度30公里。
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区域管制中心开始正式将区域雷达管制移交间隔标准由目前同航路、同高度40公里缩小至同航路、同高度30公里。此举将有效提高管制运行效率,对缓解空中拥堵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俗的说,就是以前在120公里的航路上可以容纳3个航班,而现在就可以容纳4个航班了。”华北空管局的一名管制员如此解读新规。目前,仅仅华北区域内的航线就达63条,其中国际航线14条,对外开放的国内航线22条,地区航线和临时航线27条,这对于增加重点航路上的交通流密度,缓解繁忙航路上的拥堵问题显然效果十分明显,将提高空管保障能力。“如果在航路条件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此举是空管系统的积极尝试,提高了航路上单位时段内的航班通行能力,优化了管制运行工作程序,减少了管制间隔应用的浪费,对于缓解拥堵,提高航路运行效率意义很大,达到了扩容增效的目的。”有空管专家表示。
图2: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区域管制中心开始正式将区域雷达管制移交间隔标准由目前同航路、同高度40公里缩小至同航路、同高度30公里。该计划的实施准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区域管制中心之间实施。第二阶段则要求在2014年3月1日前,在全国实施雷达管制的区域管制单位之间实施,届时成都、西安、新疆等地都将实施新的雷达管制移交标准。
那么,缩小雷达间隔会不会影响航班安全?“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制人员高度的责任心都在努力确保间隔调整后的管制安全。”华北空管局相关人士介绍,此次缩小雷达管制移交间隔工作是在精细化应用雷达管制移交间隔的基础上实施的。民航局空管局在充分考虑相关地区和管制单位空域结构,通信,导航、监视能力和人员因素的基础上,对实施缩小区域雷达管制移交间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布置和管理。
此外,为稳妥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准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区域管制中心之间实施。第二阶段则要求在2014年3月1日前,在全国实施雷达管制的区域管制单位之间实施,届时成都、西安、新疆等地都将实施新的雷达管制移交标准。
据悉,此次航班调整可谓正当时。随着我国飞行流量的迅猛增长,按照目前实施雷达管制的区域管制单位之间管制移交间隔标准,部分航路航线在高峰时段飞行流量已经趋于饱和,无法适应航空运输的快速增长需求。特别是在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大中型城市之间的航班流量占区域飞行流量比重较大,此类始发航班一旦受到影响将会造成后续航段的大面积不正常运行。同时,由于保障能力的限制,在高峰时段,部分航班无法按照最佳经济性能选择巡航高度层。而此次调整后,将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
为切实做好航路间隔调整工作,确保管制指挥安全,华北空管局做好充分准备,先后完成了风险分析、管制协议修订、人员培训等工作。其中,北京区域管制中心制定了缩小雷达管制移交间隔实施计划、管制培训计划和缩小雷达移交间隔后的风险源及缓控措施,对所有管制人员进行了基础知识和模拟机培训工作,为保证缩小区域雷达管制移交间隔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据悉,近年来,空管系统为扩容增效、治理航路拥堵,在现有航路基础上进行了数次内部挖潜尝试。包括华北空管接收济南、郑州高空、实现三大区管中心无缝对接、推行CDM系统、缩小航班垂直间隔等政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