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飞机4S店”展示诱人前景

2013年04月25日 09:24   来源:新华日报   陈明 付奇

  4月15日,以飞机维修为主业的华夏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南通空港产业园开门营业。这是全国第一家民营“飞机4S店”,填补了国内没有专业中小型航空器大修和改装企业的行业空白,因而引起广泛关注。

  “飞机4S店”

  落地南通空港产业园

  当天上午7时许,上海航空公司一架CRJ200客机稳稳降落在南通兴东机场。不过,飞机上无一名乘客,而是很快被早已等在一边的大型牵引车缓缓拉进华夏公司的飞机修理库,开始接受为期12天的检修。

  在毗邻兴东机场的南通空港产业园,记者找到了刚刚挂牌的华夏公司。在公司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机库里,数十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技师正站在高低不等的工作架上,认真检查CRJ200型客机的机翼机身。

  除去气势雄伟的机库大厅,附楼里,机械、清洗、结构、座舱整新、复合材料修理等专业车间一应俱全,同时配置60余台套专用设备,包括数控精密加工、无损检测、飞机系统测试、发动机检测、飞机地面勤务等。

  据总经理申炳龙介绍,这个被业界形象地称为“飞机4S店”的项目,总投资4亿元,用地200亩,已于2月1日取得民航总局维修许可证,计划建设6座飞机大修和改装机库、1座飞机附件维修中心、1个航材保税仓库以及1个综合性的维修培训中心、维修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在飞机大修、公务机改装及内饰翻新、飞机拆解、中小机场航线维修托管、飞机工程托管、   下转A8版

  飞机附件维修、航材进出口贸易以及维修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业务,近期每年可大修支线飞机约150架,改装公务机约20架,年产值可达20亿元。

  年产值30亿,巨大蛋糕让人眼馋

  据权威统计,目前中国民用航客有2000多架,其中支线客机和公务机200架左右。随着国内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的发展,预计未来10年内,中国将拥有超过600架50-90座的支线客机和1200架公务机,这些飞机的维修业务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粗略估计,仅针对中小飞机维修,5年后的年产值就将超过30亿!

  “蛋糕”诱人而“分食者”少。目前,国内飞机维修企业基本上是各大航空公司的“直系子女”,其业务以维修各公司自有大型客机为主,基本上不对外。这一现状逼迫中小型飞机特别是公务机出现问题,必须送往国外维修。

  “一般飞机维修分为日历检修和小时检修两种,像我们首接的这架CRJ200,目前飞行了3万小时,需要7C深度维修,费用在100万元左右。目前类似私人飞机国内已有不少,其内部装修豪华,酒吧、卧室、办公区齐全,眼下正是我国飞机维修业的软肋。”申炳龙告诉记者,中国私人飞机越来越多,一条龙式的服务也越来越有市场,特别是公务机的托管服务。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托管服务,就是老板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操心。包括飞机的维修、运行、飞行员的提供,以及机场VIP接待等,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更大的行业发展机遇已经来临。”据介绍,为推动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国家决定实行低空开放政策,并确定上海、江苏等为试点区域,南通正好处在二者交汇处。“另外,国家C919大飞机项目及国产ARJ支线客机项目落户上海,为上海周边地区发展配套航空制造业和航空维修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多条跑道,助推全新航空业起飞

  与目前遍地都能开办汽车4S店不同的是,开办一家“飞机4S店”,比“登天还难”。

  掌握独门秘笈是第一要求。目前,“南通4S店”拥有60多名专业资深飞机维修工程师和150多名专业飞机维修熟练技工。公司维修团队有大量国内第一批获得CRJ200/700机型执照的人员,并对该型飞机有10年以上的维修和管理经验。

  作为我省第一家“飞机4S店”,华夏公司拿到了“国家执照”——“民航总局维修许可证”。同时,它还获得南通市政府为其开辟的特殊“绿色通道”。2012年4月从一片油菜地开始,仅仅八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购地、土地平整、项目论证、施工证照办理、工程建设以及工程验收等一系列工作,以超常规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南通历史上第一个飞机机库的建设,创造了中国机库修建史上的最快记录。

  “长三角地区,是未来航空维护维修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最大的地区。”申炳龙分析说,南通紧邻上海,周边集聚了10多家机场,可与国家大飞机项目接轨,为大飞机项目提供零配件维修、制造等配套业务。在此基础上,南通可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便利性,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公务机公司和高端通航企业落户,将南通打造成一个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公务机和高端通航以及通勤航空运行的中心,形成南通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此外,配合飞机维修中心建设及通用航空运营的发展,华夏公司将大力发展航空教育产业,专业培养飞行人员、乘务人员、维修人员、产业工人以及其他航空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的培养,除了满足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可向全国民航产业输送。“这些业务并驾齐飞、形成编队后,将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一个全新的航空产业在江苏真正起飞。”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